11月10日,用户桌面弹出这样一个对话框,360跟QQ引发的战争终于以360高悬免战牌而告一段落。由于在战争不断升级的过程中牵扯了百度、金山、遨游等等诸多国内互联网大腕,所以被业界戏称为“第一次互联网世界大战”。Google、FaceBook…世界上主要的互联网公司大部分不在中国,为什么这场所谓的“互联网世界大战”会发生在中国呢?我们不得不再三反思。
一
在我看来,确实如360所指控的,腾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垄断,对此我曾公开发表文章对其进行批判。但垄断是市场竞争的一个常态,需要的是反垄断法律法规的约束,微软、Intel、IBM、Google都在存在各种各样的垄断行为,但垄断并不会逾越市场竞争的道德界限,流氓手段就截然不同了;这也是为什么最近的蒙牛公关事件会触犯刑律的原因。
挑起这场互联网大战事端的元凶就是360推出的所谓“隐私保护器”和“扣扣保镖”,这两者实际上可以称作流氓产品,其诞生目的就是直接针对竞争对手。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两个奶粉品牌展开竞争,一个叫“猛羊”,一个叫“亿美”,两个都夸自己产品好,吃了能强身健体,这属于正常竞争,没有问题;但某一天,“猛羊”直接在超市上架了一款听装的奶粉添加剂,叫“亿美伴侣”,说明书上赫然写道“亿美奶粉有毒,吃了能死人,请购买猛羊牌伊美伴侣,去除奶粉毒性,保护您的健康”。这就是流氓产品。360跟腾讯大战由一出“窥探隐私”的闹剧开始,由“扣扣保镖”实现战争升级。虽说360此举可以称得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对广大不懂技术的网民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规模的恐吓,远远超出了正常竞争手段的范畴。连隔壁阎大妈都惶惶地告诉我,最近老是看见一个提示说“有软件正在窥探你的隐私”,问我是不是该卸载QQ聊天工具。
实际上,在此之前,业界已经普遍认为360的营销策略是建立在“恐吓”基础之上。即不时跳出来恐吓用户,你的系统“有漏洞”,又有谁的产品“不能保证安全”。对于360不明原理、没听说过的软件,360一概以“恶意”标识。我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十月中旬的一天,一个客户曾向我抱怨说:我们为他们定制开发的一个软件包,在安装的时候会被360跳出窗口来提示为“MalWare”(恶意软件)。由于是我主持开发的产品,所以有没有恶意我当然一清二楚。只是360是大佬,我们小公司惹不起,我只能建议客户,在下载和安装页面上加上一条无恶意无毒的声明而已。360这样做属于“有罪设定”,就像警察对一个人说:“我不认识你,那你一定是罪犯”。这样既能不断地提示用户自己的存在和“汗马”功劳,也可以趁机打压竞争对手(甚至只是潜在的竞争对手)。360擅长向用户表功的另一个细节表现是:无论什么数据什么格式的内容,只要有文件下载完成,360都会跳出来向用户报告“无毒”。关键在于,即使你知道下载的文件无毒,这种提示报告既不能在设置中统一关闭,也不会自动消失,一定要用户手工一个个点击关闭。当需要下载的是大批量文件时,这种报告实在让用户不胜其烦。
11月2日我甚至发现,升级后的360更是把迅雷和QQ旋风的下载进程都屏蔽了。虽然可以打开屏蔽,但用迅雷下东西,QQ旋风老跳出来,逼得用户非卸载了QQ旋风不可。出现这种情况,我第一时间自然会认为是QQ旋风在作怪。但仔细琢磨下,我相信不是QQ旋风的问题,而极有可能是360在冒充。因为360跟腾讯打架之前,用迅雷下载东西的时候QQ旋风从不捣乱;恰恰可能是360为了让用户讨厌并且卸载QQ旋风,所以不停把QQ旋风的进程调出来给迅雷捣乱。
可惜地是,360这样明目张胆地挟持用户,除了苦笑,用户竟然拿不出一点办法。
二
大约三年以前,360宣布用户免费的营销策略,我也曾为之叫好,并为其口碑相传出过一份力。但在360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发现周鸿祎和他的360成为了IT行业的“口水之王”。只要360涉及的领域,就要与竞争对手发生激烈的“口水战”,而360几乎每每都会被竞争对手闹上法庭。
360的老板是曾经创立“3721中文导航”和用这个“3721”开创流氓软件先河的周鸿祎。周曾经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承认自己“打开了流氓软件的潘多拉之盒”。而在我看来,远远不仅于此,周实际上破坏了整个的互联网第三方软件产业。浏览器是连接互联网与用户之间的必经道路,但是浏览器不可能强大和复杂到能做任何事情,于是微软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工具接口,为第三方软件开发商附加应用留出了通道,俗称“浏览器插件”。在周鸿祎之前,许许多多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开发了各种精彩纷呈的应用插件,为上网用户提供了方便、效率和美好的体验。
周鸿祎说“我只不过是看到了趋势,去响应它”。那么我想问,流氓软件是趋势吗?为什么在周鸿祎之前,我们没有看到流氓软件的存在和泛滥呢?周鸿祎却利用插件的机会去欺骗用户、绑架用户。3721揭开了流氓软件的序幕,创造了一个本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的流氓软件的历史,并且为人类的词汇表增添了“流氓软件”一词。劣币驱逐良币,3721之后,效仿者众,大大小小的流氓软件争先恐后,导致的结果是微软不得不为插件的应用加上了重重枷锁,甚至有专门的第三方软件商开发出“一劳永逸屏蔽插件”的工具。现在,要运行一个正常的浏览器插件,必须要经过若干设置和验证、通过,对于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来说,造成的时间损失和心理负担无法估量,同时也给正常开发浏览器第三方插件的软件企业带来无法统计的经济损失。周鸿祎说“互联网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经济规律”,然而他颠覆的却是人类的技术道德和商业道德。技术历来就是双刃剑,“潘多拉之盒”一旦打开,就没有可能被关上的一天。
三
因为节约系统资源的长期习惯,我历来是不喜欢安装杀毒软件的,所以也曾被众多的流氓软件搞得焦头烂额,所以一时间也曾为360的免费和高效拍手叫好。但反思之后才醒悟,这其实只是久蜇之后看见的一缕月光,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的感恩。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哪一国的政府针对恐吓用户的行为立法。但在我看来,这应该定义为一种犯罪行为。至少,利用自身的用户基础,恐吓用户避免安装其它企业产品的行为,既可以看作对用户正当选择权利的侵犯,也应该被视为对该企业知识产权的一种侵犯。
战争结束的11月10日,也是其中一方的两员大将:金山和可牛合并的日子。可牛本是战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但由于可牛创始人傅盛的身份而特别引人注目。可牛是这场大战中与360对立的一方,傅盛却是两年前离开的360创始人;作为周鸿祎的长期追随者,他也是3721的团队成员。在傅盛发表的主题演讲中,我对360、对周的判断又一次得到验证;令我惊奇的是,打击竞争对手的流氓手段在其公司内部,竟然被灌输成为让员工自我感觉高尚的一种教义。“禁止其他竞争对手软件进入电脑,因为我们认为竞争对手是邪恶的。因为他是邪恶的,所以可以对他进行不择手段。因为网民是不懂得的,所以我们要帮网民做选择。我们在帮网民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内心充满了崇高的感受。” 选择权是用户最重要最至高无上的权利,周的“崇高”居然是剥夺用户的选择权。
“免费”,是所有渴望享受更多服务更好产品的用户所希冀的终极愿望。然而,在一个不太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用户的这个愿望很容易被利用。360就是拿着“免费”的法宝一点一点侵害用户的选择权。当免费的诱饵凌驾于选择权之上时,很多用户瞬间忘记了自己的神圣权力,只为了贪求一时的方便,甚至“一键”将所有的选择工作都放心地交给360这个“贴心助手”。在这个前提下,亿万用户的选择权便成了流氓手中的砝码和武器。免费是一种结果,选择却是一个过程。当众多的用户不明就里一味为360的免费叫好的时候,或许从未想过潜藏在背后被剥夺的选择权。即使这场虚拟世界的战火不烧到用户的桌面,用户对产品的选择权、用户对每一步配置的选择权也有可能被越来越赤裸裸地剥夺,这一切取决于软件厂商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市场竞争的道德底线给予尊重。
1793年,土伦战役,拿破仑打响了投身法国大革命的第一炮;1804年,拿破仑为自己加冕,并绑架了全欧洲长达11年之久,直到遭遇滑铁卢。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为自己加冕的消息之后,愤然撕毁了第三交响曲的乐谱封面“献给拿破仑”,并将它改名为“英雄交响曲”。就象拿破仑当年以革命的名义绑架欧洲一样,今天的360正是用安全的名义绑架用户,以达到挤压竞争对手生存空间的目的;从本质上说,这应当归结为不正当竞争。
福建猎头